发布时间 | 2023-12-22 | 访问量 | 175 次 |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1年成为硕士点、1986年成为博士点、1995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投资120万建成“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9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入选中管局重点学科并通过验收;“十一五”时期通过验收;“十二五”时期验收被评为优秀。在历届学科带头人张伯讷、吴敦序、方肇勤的带领下,学科不断发展,传承创新。目前,学科由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实验中医学、以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组成,支撑着学科的发展;学术带头人为我校终身教授方肇勤和王庆其。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中医学医疗和卫生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围绕“证候与辨证论治基础”、“治则治法”、“藏象”等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著,荣获国家到地方多项科研成果奖;在教学方面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主编有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实验中医学》《中医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荣获国家和地方教学成果奖。长期领先于全国同类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长期以来围绕我国当代重大疾病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问题,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探索与研究,业已形成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证候与辨证论治物质基础研究、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内经》病证理论研究、《内经》治则治法实验研究、中医藏象和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理论研究,主编《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黄帝内经精选导读》《黄帝内经病证方治辨要》《黄帝内经肾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
(2)实验探索,创建了常用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辨证方法学、创建了中药药性标准化检测方法学、提出并探索实体瘤中心引流减压术、发现中药预知子提取物抗肝癌的作用新机制、建立了糖皮质激素诱发的药源性脾肾虚证标准。
(3)教学方面,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实验中医学》(第三版)《中医学综合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
(4)近5年发表论文202篇,其中SCI论文18篇。
本学科建设对所在单位、地区以及中医药学科体系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与西医学庞大的基础医学学科群和数量众多的与基础医学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学科群相比,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显得十分孱弱,其主要作用在于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而探索和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对所在单位、地区以及中医药学科体系发展的作用亦十分有限,本学科也不例外。鉴此,本学科仍将坚持探索与发展,并及时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推动学科建设及科研与教学的发展,发挥学科引领和支撑作用。
友情链接: 学校首页 | 中医学院信息管理系统 | 联系我们:021-5132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