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 2024-10-29 | 访问量 | 12 次 |
10月23日上午,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我院两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王忆勤教授领衔的成果“中医智能诊断关键技术、标准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福凤教授领衔的“中医面诊数字化、智能化识别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王忆勤教授团队
项目:中医智能诊断关键技术、标准与应用
中医诊断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诊断仪器的研发,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该项目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工程学、计算机、图像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技术,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中医智能诊断技术研究20余年,是中医诊断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原创性成果。项目的创新成果包括:
1.研发中医智能诊断设备。结合医用传感器、生物仿生学、物联网、信息处理、智能AI等技术,开展中医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系列中医舌诊仪、脉诊仪、四诊仪等,为构建智能化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为推动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2.制定中医诊断相关国际标准3项。主持制定ISO/TR 20498-5: 2019解决了中医舌诊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提升了我国在中医诊断仪器研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制定的ISO 23961-1: 2021、ISO 23961-2: 2021是首部ISO中医舌脉诊术语国际标准,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对推动中医药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3.开展中医四诊仪的临床应用。已建立10万余例临床常见病中医四诊信息数据库,构建了基于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发挥中医智能诊断技术的优势,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中医特色指标,为发展中医诊断可穿戴式设备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共发表科技论文102篇;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报告20余次;发布ISO国际标准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的诊断仪器在10余家科研院所、临床医疗机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16名。
二、李福凤教授团队
项目:中医面诊数字化、智能化识别的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面诊是中医临床诊病辨证的特色诊断方法,但传统面诊存在主观评价、规范化采集和客观化诊断技术不足等瓶颈问题。针对此问题,项目组通过多学科团队长期合作,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面诊图像标准化采集-颜色高还原性-特征提取与识别-智能化建模”创新性构建了面诊智能化 关键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主要技术发明创新性工作如下:
1.中医面诊图像采集规范化和标准化技术实现。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率先开发一种基于中医面诊图像的标准色卡,建立颜色还原性模型,解决了不同环境下、不同设备之间的面部图像颜色的高还原性和一致性;同时确定模拟标准光源参数和图像采集距离,建立了中医面诊图像采集的标准化方法。
2.中医面诊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模型建立。提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种新的视觉注意力选择模型,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建立了面诊神、色、形、态等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与分类标准,突破性实现了中医临床望神色信息的数据化。临床验证,面色判断准确率为91%,唇色、目神和光泽达到95%以上,为临床客观精准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3.中医面诊数字化分析系统应用临床研究,建立基于面诊数据的证候诊断方法,探索了面部五色的参数基值范围。应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技术对慢性肾衰、慢性乙肝、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等五脏病证分析,建立了病证结合的面诊数据化证候诊断方法;同时建立了10万余例的面诊图像库,率先探讨了面部五色的参数范围。
4. 构建面部图像信息云端数据库,推动基层中医智能化辅助决策诊疗。基于面诊关键专利技术研发的“云+端”的中医智能镜和面诊仪,已产业化,应用到科研教学、健康管理、临床辅助决策等领域;实现了中医面诊云端存储与运算,创新“互联网+智慧中医”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基层中医智能化辅助决策诊疗。
本项目组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项,软件著作权4项;团体标准1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发表论文60篇。其研究成果近3年推广应用830余家单位,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和推动中医诊断学科学术发展,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友情链接: 学校首页 | 中医学院信息管理系统 | 联系我们:021-51322174